2024年11月9日,小雨
时间如白驹过隙,我从摩峰中心小学支教回到城市已经四个月了,虽然学习生活回归了日常,但支教时的点滴总是在不经意间浮现。每当我翻开那些被孩子们绘满画的小卡片,抑或看到手机中存留的支教照片,回忆起那段充满挑战与感动的支教时光,心中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温暖与不舍。那一年,不仅是孩子们在成长,更是我在摩峰这片土地上,与他们一同书写了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。
支教的第一天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车子沿着山间小路蜿蜒向上,周围的风景渐渐从平原的稻田变成起伏的山丘和茂密的森林。车窗外时不时闪过背着竹篓的村民,山风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拂面而来,我知道,属于我的支教旅程正式开始了。四周群山环绕,鸟鸣声伴随着山风吹过操场,我满怀期待地跨进这座安静的小学校园。

校园教学楼
刚开始的支教生活并不轻松。孩子们对新老师总是既好奇又疏离。他们会偷偷观察我的一举一动,却总是用稚嫩的语言试探着问:“老师,您会一直教我们吗?”这让我意识到,这些孩子们心中藏着一种害怕失去的情感——支教老师流动性大,孩子们经常无法与老师建立长久的关系。
为了让他们信任我,我尝试用心融入他们的生活。在课间,我和他们一起跳房子、打乒乓球;在周末,我走进学生的家里,和家长聊家常,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。慢慢地,他们开始在课堂上主动举手提问,甚至下课后会围在我身边,争着和我分享他们的故事。

志愿者在家访中
站在三尺讲台,我深知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,更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。然而,真正走上讲台时,我才发现自己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多得多。初为人师,我满怀热情,但也感到迷茫和无措。记得六年级的第一次数学测试,全班只有三个人及格。我心中五味杂陈,既对孩子们的基础感到惋惜,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了质疑。
直到一天,几个胆大的孩子找我聊天,他们说:“老师,我的数学成绩差,努力了还是不会。”“我怕回家挨训,所以作业都抄的。”听到这些话,我心里一阵刺痛。孩子们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和压力,让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的短板,甚至放弃了学习数学的希望。
我意识到,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严厉和约束,更需要温暖和理解。从那天起,我调整了教学方式:课堂上,我尽量突出简单的知识点,鼓励孩子们“多问、不怕错”;课后,我针对不同的孩子,安排个性化的辅导,帮助他们逐渐补齐基础知识。渐渐地,孩子们开始主动提问。记得有一次,一个平时很害羞的小男孩鼓起勇气问我一道数学题。当我解答完,他露出了害羞又得意的笑容,那一刻,我感到无比欣慰。
教学之外,我一直在思考,怎样才能为这些孩子做更多的事?在乡村,孩子们的学习资源和课外活动远远不足,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城市孩子在学什么、玩什么。我希望用我的力量,为他们打开更大的世界。
于是,我组织了各种课外活动。从简单的英语歌唱,到Scratch编程社团,我希望孩子们不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,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。
第一次教四年级的孩子唱英文歌时,他们又惊又怕:“老师,我连英语句子都读不顺,怎么可能唱歌?”但我鼓励他们:“尝试一下,没那么难!”从单词到短句,再到旋律,孩子们逐渐掌握了《Do Re Mi》和《Hey Jude》。后来,每到课间,总有孩子跑来问我:“老师,下次还能学新歌吗?”

志愿者进行英文歌教学
Scratch编程社团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。许多孩子一开始对“编程”望而却步,觉得那是高不可攀的东西。然而,当他们第一次在电脑上设计出一个海底世界的小游戏时,那种成就感点燃了他们的热情。“老师,我想做一个侏罗纪公园,可以吗?”“老师,我想让我的角色飞起来!”他们的创造力让我刮目相看,而我也在一次次的指导中,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意义:为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。

志愿者进行编程教学
在教学之余,我还肩负着学校的安全工作。与教学相比,这份工作更加细致繁琐,但却至关重要。每个学期,我们都会组织校园消防演练、防暴演练,为孩子们普及安全知识。记得一次演练结束后,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跑过来拉着我的手:“老师,我知道了,遇到火灾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!”她天真的笑容让我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。此外,我还定期走访学校周边,与家长和社区居民沟通,统计安全隐患,并及时进行整改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都是守护孩子们安全的重要一环。

志愿者在进行灭火器演示
回想起在摩峰的日子,那些经历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宝贵财富。支教结束的那天,孩子们在操场上唱着我教他们的英文歌,为我送行。一个平时最调皮的小男孩送给我一张手绘的卡片,上面写着:“老师,我以后会好好学习,希望以后能去城里找您。”我的眼眶湿润了,我知道,我与这些孩子之间的羁绊,早已超越了师生关系。

志愿者和孩子们在操场上
回到城市后,我时常反思:这一年的支教经历带给了我什么?我想,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真正理解了“与祖国同行,为人民奉献”这句话的意义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我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微不足道的一笔,但也正是无数像我这样的青年汇聚成河流,推动着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的进步。
在支教的过程中,我深深体会到个人成长与时代责任的交织。只有投身实践,与土地、与孩子们共同成长,才能真正明白青春的价值所在。
尽管支教已经结束四个月,但那片土地和那些孩子们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我时常思考,未来还能为乡村教育做些什么?在日后的日子里,我希望能用我的专业知识,为更多孩子创造机会,让他们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。同时,我也会将这段经历作为自己的精神力量,激励我在科研和生活中继续拼搏,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一份力量。支教一年,却足够让我铭记一生。我愿将这一年的经历化作一颗种子,种在心中,等待它开花结果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我会始终怀揣初心,继续与祖国同行,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践行自己的青春誓言。
文字作者:吴尚岐
图片作者:吴尚岐